开放与启航
2001年,中国最终重返世贸组织。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未来五年内,包括物流在内的中国市场将逐步、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这艘古老而庞大的“战舰”终于向着世界经济启航了。
加入WTO,开放是主旋律,也是大趋势。但是如何开放中国物流市场?这个行业不过蹒跚起步,如果国门陡然大开,她如何经得起国际市场的大风大浪?“入世”之前,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相对于国外成熟、发达的物流业来说,物流服务模式单一、从事物流的企业大都是一些相对“散、乱、差”的中小企业、政府监管和理论研究薄弱、市场不成熟、法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困扰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该如何既扶持好我国物流产业,同时也兑现“入世”承诺呢?在稳健中开放,在开放中学习,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五年间中国物流的显著特点。我国政府本着递减设限、逐步开放的原则,在入世之初,在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航空、铁路、邮政等诸多领域的物流市场,政府采取有保留地开放。例如在航空运输市场是国有企业独大,民营企业空白,一方面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缺乏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缺少民营企业等多元竞争,不够活跃。如果豁然开放,可能导致民族企业发展得不偿失。对此,政府采取了一些合理限制,虽允许外资进入这些领域,但需要通过合资、参股等手段进入。同时政府对内降低市场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截至2005年,已有14家民营企业进入航空运输市场。民营企业的涌入激活了国有企业,也为整个行业市场接轨国际铺就了道路。
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健的开放政策却让民族物流企业逐渐成熟。“入世”前三年,各种运作模式、各种服务方式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在竞争与合作中实力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标准化快速推进,物流条件大为改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发展,都在极力营造有利于物流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行业协会在规划政策的制定、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涌现了一批现代物流发展成熟的区域。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从2001年的19.5万亿元,到2004年上升到38万亿元,增长1倍,年均增幅超过30 %;反映物流业社会贡献的物流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6634亿元,到2004年可上升到8459亿元,增长27%,年均增幅可达9%。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5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全面开放了包括海运、航空、快递等物流市场,允许外商以独资企业进入我国的物流领域。此时,在货代、快递等领域,物流市场基本形成多元竞争、多头并进的局面,虽然国际巨头加剧了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在华扩展,但是对于民族企业已构不成垄断性的威胁。
不过,在市场进一步放开的前提下,物流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物流战舰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如何走好下一步棋?
接轨与交流
五年前,我国加入WTO的一纸协议,为我国对外经贸掀开新的一页,也为中国物流业掀开了新的一页。但对许多国人来说,物流业还是个新名词。中国物流不过是国际物流市场的小学生,如何在入世后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入世五年,无论相关物流主管政府部门,还是传统物流领域的企业,都是一个觉醒和学习的五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外资企业的涌入惊醒了中国物流这头睡狮。中国物流业在觉醒中知己知彼,在取长补短中进步。
物流业有着跨部门、跨领域的特点。而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物流业的管理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现象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入世后的新环境唤醒了政府监管,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联手,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与商务部等13个部门和2个行业协会成立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制度。一个齐抓共管的行业监管机制正在形成。
在与国际物流企业的短兵相接中,中国传统领域物流企业也开始觉醒,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先进的服务技术、管理理念、运作模式都给本土企业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率先与外资巨头开展合作的中外运、中远等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在合作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而成为中国物流业的支柱。
然而,面对国际物流企业市场全球化、服务一体化、系统网络化和管理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我国国有大型物流企业的弱点更加突出。由于国有物流企业刚刚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而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多数大型国有物流企业虽拥有众多网点,但整个系统网络往往粗放发展,效率不高,在资源整合利用上不足,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与“现代物流”要求相距较远。
为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五年来,中外运、中铁快运等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开始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避免“小而全”的倾向,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解决运作规模偏小、国有资产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加强国际物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经验,以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增大技改资金投入,实现国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在经营技术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资源整合,改善服务质量,引入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使国有物流取得有利竞争地位;组织一体化社会物流服务,建设现代综合物流主干网,同时优化要素组合,整合存量资源,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整体效益。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外资物流公司可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这标志着中国物流市场开始成为真正的竞争性市场。在物流全面开放的第一年里,中铁快运与中铁行包完成合并,中邮物流与中邮航(EMS)业务积极整合,中外运更早在年初就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他们以实际行动为民族物流的发展扛起了振兴的大旗。
竞争与双赢
经过了5年的摸索和历练后,我国已不知不觉地站到“入世”5年保护期的终点上。“入世”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按照我国“入世”的承诺,我国将逐步扩大分销、仓储、运输、信息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当中国物流企业还在襁褓中时,外资物流巨头已兵临城下。联邦快递早在1984年就进入中国;全球航运业巨头马士基也加紧拓展中国市场,目前该集团在中国有9家分公司及6个办事处,开展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在与外资企业的短兵相接中,挡不住的“物流热”开始席卷全国。尤其是2004年,我国把执行了多年的物流企业注册审批制改成了备案制之后,物流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市场竞争呈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从去年12月11日起,按照我国入世承诺,外资物流公司可在我国设立独资分公司。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前潜在的物流市场也被挖掘,成为来自全球的物流企业角逐的沙场。
如何看待这场空前的竞争?在与外资企业的交锋中,中国物流企业的心态日趋成熟: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入世5周年,中国物流行业总体发展非常迅速,我国的中外运等企业,转型后的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业务单一的货代等企业,成功地转型为综合物流企业。
竞争也改变了我国物流市场环境。面对外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各地不断加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紧对传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改造。而且物流市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运输、仓储等物流企业,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也开始介入物流市场,不断为行业带来新面孔。制造领域的如海尔、广东电信器材等,商贸企业如上海华联、广西新华书店等。
在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吞并蚕食频频发生。我国全面入世前后,即2005年年底,联邦快递并购大田快递、TNT并购华宇物流、中外运并购申通快递等。而在快递等市场,四大快递巨头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绝对主导,在国内市场也不断攻城略地。国内物流企业如何面对新型的竞合关系?
在多元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关键词就是双赢。这也许是中国物流业在五年积淀后,对新型竞争市场的认可。2002年,DHL和中外运续签了50年的合资合作协议。今年,中外运与大韩航空联手筹建航空货运公司。这些对于繁荣我国物流市场都极具价值。国内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我国物流企业亟待对资源整合、改造和升级。并购有利于或者合资有利于一些物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快速进入新领域、新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使得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自强与蝶变
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产业,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产业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物流企业与世界级物流企业相距甚远。以美国联邦快递为例,有飞机677架,中国所有航空公司飞机数量相加都少过它;每年10亿美元经费用于维护开发计算机系统;信息化程度高得惊人,客户随时可通过计算机查阅货物正在哪架飞机或哪辆车,行走在哪个街区上,迟到一分钟,全额返还运费。反观国内大部分物流企业,最爱标榜的是运输车若干、仓库若干,再厉害点,就列出一些国内网点。至于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即便有,也只是个别企业,且不成规模。
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具有“散、乱、弱、小”等特点。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签署的协议,我国将在几年内逐步放开物流市场,此举将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那么,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抑或是民营物流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步地做强做大?
中国的物流业在经历了1998~1999年的舆论准备阶段、2000~2001年的推动阶段、2002~2003年实施阶段之后,将进入一个快速规范化的发展阶段。而如何在这个快速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做强做大中国的物流业,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除了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也一定要把中国物流业发展起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也许是众多企业能够走向成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我国物流企业若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坚持树立品牌物流企业意识,立足做大做强。
反观我国的物流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加之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市场还没有真正地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物流业目前利润水平普遍偏低。要想在市场中站住脚,企业便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加拿大著名的灰狗快运、美国的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德国邮政以及国内的中外运、宅急送等物流企业都是我国物流企业学习的榜样。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发展的规模证明其实力和竞争力。国内目前的物流市场正处于一个发展、整合的时期,国内的物流市场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整合之后将会逐步完善起来。
一个国家的物流业能否做好,除了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和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核心的问题是把物流企业做强。中国诚通(控股)公司董事长马正武认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专业化和综合服务,可能是物流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物流企业总想包揽物流全过程是不可能的。因为,物流企业要满足客户要求,必须走专业化分工合作的道路,必然要突出自己综合服务的功能。所以,物流企业首先应该做强主业,然后延伸主业,在综合服务上下功夫。
“中国一开放就自强”,这是世贸总干事拉米最近在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发表演讲的主题。这个结论再恰当不过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如此,加入世贸五年的历史也证明如此。中国已经由供应稀缺的国家变成一个为全世界源源不断地供应各类产品的国家。那么,物流业作为中国诸多经济中的一支,必将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愈战愈强。
强业与强国
“入世”无疑把我国国民经济引上一条高速公路。在入世后的新环境下,昨天的“要想富,先修路”已演变成今天的“经济繁荣,物流先行”,中国物流业的命运正在悄然被改写。在WTO的高速公路上,物流业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如何帮助我国国民经济驶出高速度?
五年的开放,让更多先进物流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理念涌入。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观念广为接受。而视野的拓展、观念的转变,让浑沌中起步的中国物流业,开始运用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定位,成就了中国物流业的繁荣。
“入世”五年正逢我国“十五”时期,整个物流行业的迅速成长也牵引着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日前指出:“中国物流市场不断扩大,中国物流业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降至2005年的18.5%。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了1.2万亿元,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6.6%,现代物流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行业强大的身后是国民经济的腾飞。“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和“采购基地”,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目前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入世之初的2002年,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在中国的采购规模就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超过500亿美元。2002年沃尔玛的采购额120亿美元,戴尔电脑35亿美元,摩托罗拉16亿美元。中国物流也在“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中国经济进军世界的有力战车。
商流是一国的经济血脉,物流是一国经济的脉管。我国物流是否已经和商流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指出,总体上看,中国物流产业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不仅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物流供应服务能力还不适应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对物流的需求,特别是中国物流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异还比较大,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物流企业小、散、差等问题还没有太大改变。
在商贸领域,到2005年,绝大多数产品已在我国承诺的关税削减终点:平均关税水平从入世前的15.3%逐步降到9.9%,工业品平均关税由14.8%降到9.3%,农产品由23.2%降到15.3%。关税基本不成壁垒。但大量低端服务让物流成为中外经贸交流的障碍。在日益膨大的对外贸易下,我国良莠不齐的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外资企业的服务需求,我国80%的进口合同按FOB条款,80%的出口按CIF条款,这类合同下物流服务基本由外企接单。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并没带来效益快速增长,我国国际海运长期存在50亿~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低端的物流服务影响着商贸效率,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其核心精神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代物流业等服务贸易,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已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管,在中国由制造大国、贸易大国向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的转变中重任在肩。中国要实现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的转变,助力中国经济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