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就是在满足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与配送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在一定的配送成本下尽量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或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下降低配送成本。其中,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下降低配送成本主要有以下四种策略: 1.混合策略。混合策略是指配送业务部分由企业自身完成。 这种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尽管采用纯策略(即配送活动要么全部由企业自身完成,要么完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完成)易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使管理简化,但由于产品呈现品种多样、规格不一、销量不等的特点,所以采用纯策略的配送方式如果超出一定程度便不能取得规模效益。采用混合策略,合理安排企业自身完成的配送和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完成的配送,则可以降低配送成本。例如,美国一家干货生产企业为满足遍及全美的1000家连锁店的配送需要,建造了6座仓库,并拥有自己的车队。随着经营的发展,企业决定扩大配送系统,计划投资7000万美元再建一座新仓库,并配以新型的物料处理系统,但经过研究发现即使新建仓库仍然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企业决定租赁公共仓库。结果发现,企业在附近租用公共仓库,在原有的仓储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设备,企业所需的仓储空间就足够了,只需20万美元的设备购置费和10万美元的外包运费,加上租金,总投资远远小于7000万美元。 2.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产品特征不同,顾客服务水平也不同。 当企业拥有多种产品时,不能对所有产品都按同一标准的顾客服务水平来配送,而应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库存、运输方式和储存地点,如果忽视产品的差异性会增加不必要的配送成本。例如,一家生产化学品添加剂的公司为降低成本,按各种产品的销售量比重进行分类:A类产品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70%以上,B类产品占20%左右,C类产品则为10%左右。对A类产品,公司在各销售网点都备有库存,对B类产品只在地区分销中心备有库存而在各销售网点不备有库存,对C类产品仅在工厂的仓库才有库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企业总的配送成本下降了20%。 3.合并策略。合并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配送方法上的合并,另一个则是共同配送。 (1)配送方法上的合并。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这是降低配送成本的重要途径。由于产品品种繁多,不仅包装形态、储运性能不一,在容重方面,也相差甚远。一辆车上如果只装容重大的货物,往往是达到载重量了,但容积空余很多;如果只装容重小的货物,容积虽然够了,但实际上并未达到车辆载重量。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实行合理的轻重配装、容积大小不同的货物搭配装车,不但可以在载重方面达到满载,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车辆的有效容积,取得最优效果。 (2)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集中协作配送。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进行配送的方式,其标准运作形式是:在中心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各配送主体以经营活动(或以资产为纽带)联合行动,在较大的地域内协调运作,共同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的配送服务。这种配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中小生产、零售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实行共同配送,即在同一行业或在同一地区的中小型生产、零售企业单独进行配送的运输量少、效率低的情况下进行联合配送,不仅可减少企业的配送费用,使各企业的配送能力得到互补,而且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情况,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率。第二种是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之间的联合。由于各配送中心所配物资数量少、车辆利用率低等原因,几个配送中心将某一地区的用户所需物资集中起来共同配送。 4.延迟策略。在传统的配送计划安排中,大多数库存是按照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量设置的,这样就存在预测风险。当预测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符时,就出现库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从而增加配送成本。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产品的外观、形状及其生产、组装、配送尽可能推迟到接到顾客订单后再确定,一旦接到订单就要快速反应,因此采用延迟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息传递速度要非常快。一般来说,实施延迟策略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特征。产品的模块化程度高,产品价值密度大,有特定的外形,产品特征易于表述,定制后可改变产品的容积或重量。二是生产技术特征。模块化产品设计、设备智能化程度高、定制工艺与基本工艺差别不大。三是市场特征。产品生命周期短、销售波动性大、价格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大、产品的提前期短。 实施延迟策略常采用两种方式:生产延迟(或称形成延迟)和物流延迟(或称时间延迟)。由于在配送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加工活动,所以实施配送延迟策略既可采用形成延迟方式,也可采用时间延迟方式。
作者:裴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