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运工作会议部分代表访谈
晓明
交通海事将着力构建“九大体系”
交通部海事局负责人在全国水运工作会上表示,交通海事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将着力构建“九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海事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海事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能力。建立完善以《海上交通安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海事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国际公约的国内化进程。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确保依法行政。
二是建立健全海事管理政策、法规、理论和技术研究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国际履约能力。研究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法规、理论和规律,提高海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海事调查,为预防水上交通事故提供对策和技术指导。在国际海事公约的框架内,加强国际交往,提高国际公约、技术规范制订、修订的参与度,提升权威性。
三是健全船舶有效监管体系,确保船舶适航。强化船舶安全检查、船舶登记工作、船舶检验行业管理。加强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监控。建成全国船舶技术数据库。规范非运输船舶的监督管理。全面建立船舶安全诚信管理机制,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四是健全船员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船员适任。建立健全船员闭环管理机制,加强船员实操能力监督检查。加强船员培训、考试、发证及水上资历、违章违法行为的分析,提高航海教育培训和船员管理的针对性。重视提高内河船员整体素质。
五是健全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货物适运。进一步深化开展船舶载运危险货物专项整顿,加强源头管理。建立危险货物申报诚信管理机制,完善船载危险货物信息系统,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查处集装箱装运危险货物的瞒报、谎报等违法行为。
六是健全防止船舶污染管理体系,保护水域环境。加大防污执法力度,全面履行防污监管职责。建立重大油污事故应急反应体系,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省级应急反应体制和应急计划,建成沿海和内河重点水域的溢油应急反应基础设施。建立国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实行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确保达标排放。
七是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继续完善“一案三制”,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海事专业化应急反应队伍,加快长江巡航搜救一体化建设,定期组织海上搜救演习,提高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险情的抢险救援协调能力。
八是健全通航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安全畅通。科学合理规划通航水域,在重要水域逐步实施区域性管理。加强水工作业管理。建立定期向社会通报通航环境综合情况制度。制定通航环境的评价标准。实现对监管水域的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监控。
九是健全航海保障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优化航标配布,改善助航效能。扩大电子海图的应用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海图现势性。制订并实施航海图书资料系列化方案。发挥海事测绘功能,为各类水上活动提供水文、气象、航道等信息服务。加强水上通信管理,确保水上通信安全及时畅通。
为水运事业平安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在全国水运工作会议期间,交通部救助打捞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国家和交通部规划,“十一五”期间,救捞系统将建造多艘专业救助船、打捞船、溢油回收船,以及打捞浮筒,救助直升机。这些新增船舶和设备将使救捞系统海上救助打捞能力和应对重特大溢油污染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根据规划,救捞系统的发展目标是:
2010年基本建起沿海立体救助体系,应急救助整体装备水平和运行效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重点保障海域(渤海湾、长江口及舟山、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通常天气海况下,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在距岸50海里以内的重要干线航道,通常天气海况下,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抢险打捞整体装备水平和运行效率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水平;在我国沿海初步形成覆盖全面、部署周密,海空协同、水陆兼顾,动态待命、反应迅速的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体系,救助打捞总体水平基本适应我国水运事业发展的需要。
2020年救助装备和救助效率整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救助有效的现代化水上立体救助体系;沿海距岸50海里以内,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打捞装备和技术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能够整体打捞10万吨级沉船,水下救援打捞深度达到300米,重点保障水域一次溢油综合清除回收能力达到1500吨;水上人命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CCS:技术服务水运发展
中国船级社总裁李科浚在全国水运工作会分组讨论时提出,远洋航运是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方式,这次水运工作会议是促进我国航运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会议,对海洋运输方面有着很好的战略规划,我们将以这次会议做为一个新的起点,通过新的战略措施的实施,促进我国海洋运输的发展。
李科浚介绍,在提高船舶标准方面,CCS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工作:第一,积极引导船舶市场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高耗能、污染大、安全性能低的船舶,实现沿海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和内河船舶的标准化、节能型,促进船队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二,积极参与制定《长江干线船舶船型标准化行动方案》,加大川江及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实施力度,引导长江中下游船舶系列化、专业化,淘汰部分落后船舶。
他说,近年来,CCS充分利用国际船级社协会这个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海事大国的良好形象,密切关注国际海事发展动态,为中国水运服务,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领域的竞争,维护我国航运和造船业的权益。我国自有船队的更新和我国造船规模的提升,为CCS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增长基础,CCS努力推动国内技术标准进步,在促进水上安全、环保、保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不断为我国航运、造船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
推动港口建设 注重结构调整
近年来,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我国水路运输量、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等指标不断走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阶段。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对我国港口吞吐量与投资需求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他说,“十一五”期,国民经济总体向上平稳发展,全国港口吞吐量有望继续增长。预测2007、2008和2010年的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大致为51亿吨、55亿吨和60-62亿吨左右,年增长率约为12%、8%和4-6%,呈明显下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拉动下,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长率在10%以上。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到位、产业结构转型、节能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今后几年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量将出现明显下降态势。2007、2008年全国港口总吞吐量大致为64亿吨、69亿吨,年增长率分别为12%、8%。
张页对港口发展提出了建议。建议继续推动港口建设,注重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大型油轮、矿石和集装箱码头以及液化LNG、商品汽车等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强内河集疏运系统的建设规划,吸引货物向水路运输方式转移。在国家交通行业投资规划时,要适当提高对内河、港口的投资建设。
力争提前总体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
全国水运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总体实现水路交通现代化的目标,并明确“十一五”期间用于内河航运的投资将超过200亿元。”这对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来说,是继七省二市与交通部共同召开“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高层座谈会以来的又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7月6日,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喜悦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会议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思路、确定了奋斗目标、提供了资金保障。”
金义华说,近年来,作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主体,长江航务管理局精心谋划,确定了长江航务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突出重点,着力改善黄金水道通航条件;推进创新,进一步发挥黄金水道潜能;加强协调,凝聚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使长江黄金水道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重要。
金义华说,到2020年,总体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除了航道、船舶、港口现代化外,信息化程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航道方面,我们将坚持“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方针,加快航道整治建设步伐,不断提升航道通过能力;船舶方面,我们将继续切实推进船型标准化进程,加快船舶结构调整;港口方面,我们将争取各方支持,合理、科学、节约地利用岸线资源,推进沿江港口平衡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沿线港口的整体功能;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将着力提升水运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协调、统一长江航运信息化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不断提升长江航运信息化水平。
金义华表示,我们将抓住机遇、凝聚力量、主动作为、加快步伐,不断提升长江航运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在2020年之前,总体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
建设“四个航道” 实现长江航道现代化
“全国水运大发展的春天来到了”。一见到记者,长江航道局局长唐冠军就兴奋地对记者说:“专题召开全国水运工作会议,这在建国以来尚属首次,充分表明水运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
唐冠军说,长江沿线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长江通过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航道是航运的基础。但目前,长江干线航道上5%的“卡脖子”航段,制约了长江航道95%以上的通过能力。加快推进航道整治建设,不断提升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是摆在长江航道人面前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唐冠军告诉记者,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长江航道现代化,长江航道局提出了“四个航道、三步构建”的长江航道现代化战略规划。他解释道,建设“畅通航道”是航道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建设“数字航道”是航道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建设“文明航道”是航道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建设“和谐航道”是航道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和本质属性。“四个航道”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而“三步构建”,将航道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分解,逐步推进。
“有目标,有措施,再加上有资金保障,2020年实现长江航道现代化,我们充满信心。”唐冠军说。
不断增强海洋运输企业实力
7月5日下午,参加全国水运工作会的代表们对李盛霖部长在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不断开拓海洋运输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海集团总裁李绍德说,李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加强能源、原材料等重点物资的运输能力。中海集团要在传统水运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将软件和硬件结合好,重点要把软件方面做好,要从思想认识、行动统一上把水运工作放在国民经济的大环境来考虑,发展能源和重要物资的运力。中海今年成立10周年,以务实奋进的态度,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百年中海”口号,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开拓海洋运输。
中外运集团总公司总裁赵沪湘表示,到2020年,总体实现水路交通现代化的目标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实际上,在我们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要求,但也存在差距。中外运集团总公司除了海运业务,同时也定位为综合性的物流企业,近几年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非常多,如财务系统、海运系统等。我们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开拓海洋运输。
天津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港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汝民在全国水运工作会分组讨论时说,现在船舶大型化发展速度快,深水的、大型的、专业化的泊位相对来说比较紧缺,港口分布布局不够合理,制定好的规划,可以避免港口重复建设的浪费。这次会议提出要建成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布局合理的沿海港口体系,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港口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枢纽作用,具有前瞻性的作用,对提升港口服务功能,促进海洋运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于汝民介绍说,天津港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8亿吨,居世界港口第六位,集装箱完成595万标箱,居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强。预计今年货物吞吐量有望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0万标箱,实现3年再上一个亿吨台阶。近年来,天津港通过建设北疆集装箱、南疆散货两个物流中心以及多个分货类分拨中心,不断拓展港口功能,同时建设了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提供口岸一站式服务,在内陆地区广辟“无水港”,实现港口功能的延伸。目前,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区,天津港对腹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他表示,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天津港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天津港一定要抓住机遇,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港,为滨海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水运事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