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运电煤成大考
电煤运输一直是铁路运输的重点工作。从年初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到四川部分地区的地震灾害,大量运力集结到灾区,如何在此情形下,保证其他方面的运力,尤其是夏季的电煤运输,成为对铁路部门运输能力的一大考验。于是,又一次抢运行动——电煤运输拉开帷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5月31日至6月10日的11天时间,全铁路日均电煤装车提高为4万车,日均增加4700多车。目前,四川省电煤库存充裕,可耗天数在20天以上,可满足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但是在京津唐地区、山东、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份电煤库存较低,可耗天数均低到10天的警戒库存量,有的电厂电煤库存甚至低于3天。在抢运电煤行动中,铁路部门加大了对这些省份电煤运输力度。
长期以来,铁路部门对煤炭运输似乎都未能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总是在运量和运能之间存在矛盾。我国是世界第三煤炭生产大国,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95%的煤炭集中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比较匮乏,主要通过铁路进行运输。近几年,我国每年的煤炭运输总量都在10亿吨以上,其中70%以上的运量依靠铁路运输。但是由于铁路运力紧张的问题,煤炭产运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导致部分地区的煤炭出现 “出不去、进不来”的情况,致使部分地区煤炭供应紧张。
今年,四川汶川等地区遭受地震袭击,铁路部门集结运力支持灾区物资运输。于是,铁路能否在保证灾区运输的同时,也尽量满足其他地区物资需要的运输需求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眼下,步入夏季后,电煤运输便成为对铁路运力的一大考验。对此,铁道部要求,各铁路局主管运输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电煤装车,优先确保电煤装车;未完成电煤装车任务的铁路局,除了抢险救灾物资外,敞车一律停止装运其他货物。由此可见,目前的铁路运力做到多方面兼顾还存在难点。
不过,对于煤炭这项运量需求较大的运输工作,铁道部有关人士曾预计,铁路部门在对规划中的铁路进行进一步改扩建的基础上,预计在未来几年会形成18亿吨的铁路运输能力。业内人士认为,为了不再使铁路成为制约煤炭生产消费的瓶颈,铁路部门在不断提高铁路煤炭运送能力的同时,建设几条煤炭运输专用通道才是必要之举。
综合应急需改革
今年,铁路部门的抢运行动可谓一个接一个。抢运背后凸显的铁路运力紧张的问题也一次次地被强调和呈现出来。铁路运力何时不再吃紧,抢运何时变成一种常态被赋予了更多期待的成分。
业内人士指出,从今年上半年的几次抢运来看,我国铁路运力仍存在运力不足的同时,像东北地区这样长期存在运力吃紧的老问题也未得到解决。虽然此次抢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东北粮外运难的问题,但是却令一度紧张的运力接近饱和状态。但抢运只能解一时之渴,治标不治本,对于铁路运输系统来说,加强全国铁路网建设和完善,才能提高运力。
早在2004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但由于铁路建设未来还需要2万亿元资金,这个巨大的缺口有待于国家加快铁路投融资改革,引入多元化资本共同建设。
有专家认为,加快铁路发展,改革是必然之路。但铁路改革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碰撞,其中,政企职能分开便是改革的难点所在。攻破此难点,对铁路引入建设资金将起到很大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铁路建设才能真正迈开建设步伐,有效提升运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需要 “及时雨”的地区,常被雨水灌溉。
业内人士还指出,铁路应急运力“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状背后,除了实际运力有待提高外,还需要特别重视综合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由于在电煤、粮食等运输上,我国长期依赖铁路运输,这种 “孤军奋战”很难适应现代应急物流的需求。铁路部门需要加大与公路、水路等领域的多式联运等方面的合作。
文章共2页 第2/2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