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条 客运场站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制定客流高峰期间的备班运力储备计划和加班运营计划。加班车辆的技术等级应当符合运营班线的要求。
第三十四条 道路运输货运代理经营者和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手续;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持相关登记证件向所在地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并接受备案机构的监督管理;备案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向原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道路运输服务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服务规范:
(一)道路运输货运代理经营者,根据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为委托人提供代理服务;受理的业务交由具有合法资格的货运经营者承运;
(二)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三)从事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的,向服务对象提供及时、准确的货物运输信息;
(四)从事道路运输仓储理货的,按照货物的性质、保管条件和有效期限,对货物分类存放,妥善保管;
(五)从事道路运输搬运装卸的,按照搬运装卸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从事夜间搬运装卸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从事危险货物、大型物件等特种、专项货物搬运装卸的,使用专用搬运装卸工具和防护设备进行作业;
(六)从事道路运输客票代售的,公平售票,不得擅自提价,不得倒卖车票。
第三十六条 本市引导机动车维修服务站点的网络化建设,鼓励发展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的机动车维修企业。
第三十七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维修接待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相关服务制度、服务项目、服务承诺、价格标准和投诉举报电话等;
(二)将维修项目及其工时定额、收费标准等服务信息录入本市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并保证信息及时、真实、有效;
(三)按照公示的标准收取修理费,分项计算工时费、材料费并将结算票据和结算清单交付托修方;
(四)对机动车进行大修和二级维护的,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与托修方签订维修合同,并建立维修档案;
(五)按照机动车维修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维修车辆;
(六)执行机动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按照技术标准进行进厂、过程和竣工检验;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时,向托修方出具由出厂检验人员签发的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
(七)使用的机动车维修设备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并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八)执行质量保证期制度。对质量保证期内发生的维修质量问题无偿返修;返修项目的质量保证期从返修的竣工出厂之日起计算;更换的配件存在质量问题的,其无偿返修责任不受质量保证期的限制。
机动车维修质量相关制度,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执行规定的机动车配件采购、检验、使用和公示制度,分别标识原厂配件、副厂配件和修复配件并明码标价,供托修方自主选择;更换下的配件、总成未经托修方同意,不得擅自处理。
第三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对生产、销售的机动车配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配件的行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销售假冒伪劣配件行为的,应当移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章 道路运输安全
第四十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安全规定:
(一)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并对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二)建立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三)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制定并执行防范和应急措施,对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设施明确安全责任人员;
(四)建立运营车辆安全检查制度。未经安全检查或者经安全检查不符合消防、道路交通安全、治安等要求的车辆不得运营。
第四十一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依法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包括应急处置组织及职责、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救援预案的启动程序、紧急处置措施、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以及救援设备储备、经费保障等内容。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至少每半年演练1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做好记录。
第四十二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组织编制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运输保障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预案演练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服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统一指挥。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参与预案演练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道路运输经营者适当的补偿。
第四十三条 跨省市客运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运营安全规定:
(一)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安装并使用远程定位监控系统,并保证与本市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平台的实时连通;
(二)运营里程在400公里以上的,配备两名或者两名以上驾驶员;
(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超过4个小时;
(四)运营中保持车内通道的畅通,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随车运输行李的平稳和固定。
第四十四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运营安全规定:
(一)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经法定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二)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安装并使用远程定位监控系统,并保证与本市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平台的实时连通;
(三)按照公安机关依法批准的时间、路线、区域运输危险货物;
(四)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危险货物在存储、运输、装卸过程中丢失、泄漏、燃烧、爆炸、辐射;
(五)定期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安全评价,并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告评价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