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中国移动增值业务恢复信心
对于中国的移动增值业务,近期似乎已经顺利渡过了"严冬",在2007年新年钟声还未敲响之前奇迹般的活了过来。无数投资者对SP 这个行业的信心也再度恢复过来,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再探析下移动增值业务在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一些方向。实际上对于投资者而言,之所以从一开始看好SP到"严冬"时期的SP被投资者所失宠,这下子又回到满怀信心的把真金实银大把大把地投入进来,完全基于利润的导向。但作为一个行业,它没有在舆论所想象的那样消亡掉,而是愈发正规的发展,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对投资者而言,没有一个行业象SP这样能够很快的回拢资金。要知道在中国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形成初期,SP 作为一种特殊行业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上游面对的是运营商(Operator)本身,下游则面对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以及决定这个产业链发展的终端手机用户( Terminal User)。通常我们简单的说,运营商就像提供了一个大超市,超市里货架上的货物则是由SP所提供的。SP 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物流以及产品销售这些直接决定收益的环节。CP则是提供货真价实的货物以及提供这些货物的合法证明文书,运营商则是收取了超市货架的租金以及相关的水电费、管理费等,更重要的是提供POS 结算以及收银员这些控制资本命脉的服务。在帐期内扣除上述的服务费外,把剩下的钱打帐给SP并提供报税的凭证。SP再把这些钱很少的一部分分给 CP,进而再扩大营销渠道,实现收益可持续性增长。投资者也是看好了SP在这个环节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用,于是一夜之间国内能够想到的投资人都开始搞SP 了。前期由于超市管理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原因,SP"拉客"、欺诈等现象比较严重,但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能让投资方拿到投入的原始资金。但对于超市自身的发展而言,运营商显然受到很大的压力,于是开始整顿SP ,这也就有了所谓SP冬天来临的说法。
2. 对投资者而言,没有一个行业象SP这样具有较低的投资风险。通常我们说到投资方,他们最关心的其实是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在于这个项目能否赚钱的问题,其二则在于这个项目的风险有多大的问题。 SP行业的风险主要来自运营商的压力,由于关系扩大经营的资金都掌握在运营商手里,SP一旦违规就要收到运营商的"罚款条"。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漠视终端手机用户权益的强制绑定、牵扯到黄、赌、毒等的情况,这不单单是钱可以摆平的事情,于是有了更加严重的处罚条例的出台。这些处罚条理主要是让 SP的货物从运营商提供的货架上下架,或者终止合作关系,从此这些SP的货物再也不能进入超市里来了。这是致命的打击。但随着运营商的整顿、终端手机用户对自己权益的重视,这个行业越发正规起来。一旦正规了,对于那些经常搞假货,搞欺行霸市,漠视消费者权益的 SP来说自然是冬天的到来。但从总体来说,这个行业相对的风险,跟互联网或者通信相关行业比起来还是很低的。
3. 对投资者而言,没有一个行业象SP这样具有高回报。拿处于孵化期的互联网项目来说,前期的投资风险最大,回报也最大,但纵观中国那么多的互联网项目,最终能够成功的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概念吵做的成分太多,实际关系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太少。而 SP作为一种行业从一开始就决定它是商业模式,虽在严冬时期有个别SP企图跳出这种商业模式走进"蓝海",但大多死的比较惨。也就是说,只要遵循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只要遵循运营商的政策方针,按照既定的商业模式走,虽然最终收到的资金扣除了这样那样的因素,但拿到手的资金还是具有很高的回报率的。再拿"老鼠爱大米"这一首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单曲而言,假如只是凭借唱片公司的销售模式,它取得的业绩绝对要有一个很大的折扣。而 SP介入进来之后,持久的百厌不烦的推广,一下子取得了那么好的销量。一首单曲的版权成本能有多少?假如是100万的话,两块钱一次下载,也就是下载了 50万次而已就能收回这个成本,剩下的多下载一次就多赚两块钱,况且遗憾的是一首单曲的版权成本远远达不到这个理想值。
我自始至终的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投资者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何文章一开篇就先探讨投资者的因素。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再长足发展,资本因素不可忽视,但行业发展的方向却是有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下面就探讨下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