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做什么? 从50年代物流概念引入日本开始,物流的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就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渐成熟。根据日本物流协会的资料,目前日本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在9.5%左右。提到日本物流的高速、有效发展,邬跃教授认为日本政府对物流持续性的引导和支持起了重要作用。 “在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物流需求增长并达到火热的程度,政府一开始就关注物流的发展动向,最重要的是从分析企业的需求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邬跃教授特别强调政府对企业需求的分析。因为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企业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需求迫切,如果任由企业自身去发展,比如仓库的设立存在随意性的话,一方面土地资源占用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布局,因为会涉及空气污染、噪音等一系列问题。 日本政府首先在全国做了大规模调查,对哪些城市具备建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功能做了详细分析,并规定在全国22个城市设立24个流通团地。同时,要求每个对象城市根据中央的整体规划设计流通团地的主要功能、融资方式和经营方式等。流通团地建设过程中,日本政府推出了低息贷款、优惠税率、外汇配额等政策,同时在融资初期,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政府注入一定资金,目前政府资金已撤出,让企业的资金去自由运作。 在60年代,日本政府就注重流通政策的研究和调整。比如通产省与经济企划厅、运输省、建设省、农林水产省等六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了《流通市街地整备法》。该法统一规划流通设施,在资金、土地方面设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中大城市中心的流通设施向外围地区搬迁,提高城市的流通机能。 日本政府对物流的引导和支持在持续进行,并随着环境的改变,在政策上做出迅速反应。1996年,公布产业再造计划。背景是在此期间日本很多企业移师海外,国内有产业空心化趋势,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强化经济,政府提出以“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为主旨的政策。提倡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国际化和现代化,并制定了物流结构改革、市内物流效率化、物流信息化等发展方向。 之后,1997年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重在进行物流改革并制订出至2001年的物流发展目标;2000年的《新物流施策大纲》检验以往政策实施成果,并提出相应的推进措施。 从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政府一直起到了引导、助力作用,并不是在具体细节上包揽,而是在大方向上进行把握,最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很清楚日本物流应在什么方向上进行发展。”邬教授说。
物流“红火”的背后是需求的不足? 《IT经理世界》曾发表过一篇名为《物流园区虚火》的文章,就国内目前的现状而言,何止是物流园区存在“虚火”,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也都是表面上看似红火,实际运作却是进展缓慢。 谈到这个问题时,邬教授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大家对什么是物流的认识仍是不充分;二是物流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需求层次不同的差距,可以说,中国物流与国外的物流的差距不是在硬件上,而是物流需求的差距。国外物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对物流的要求从简单的设施要求,上升到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需求。纵观我国企业对物流的作用毕竟刚有所认识,需求也仅停留在物流的某种功能上,这就导致了全国各地大建物流园区而企业利用无几的怪现象。另外,政府、媒体的引导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舆论不断传来“物流是有效益的产业”这样的论断,吸引了一些资金注入了该行业。但物流同任何产业的发展一样是需要需求进行拉动的,而中国目前却是物流高层次需求明显不足,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物流在降低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邬教授说。他认为这跟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状况有关,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可以赚钱的地方很多,也就是说不通过物流降低成本也能产生利润,有些企业是考虑不到物流成本节约可以产生利润,有的企业是顾不上考虑。物流需求并没有形成市场。
定量分析先行 “中外物流的差异不是在硬件上,而是需求的差异。”邬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段时期的市场培育。首先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中国企业有跟国情相关的中国企业的需求,政府可借鉴的是国外在政策、规划制定前的“调查分析”。目前缺少的是“定量分析”,即中国企业在物流方面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到底有多少?没有量化的数据可供参考,也就难于制订出详细的、可操作性的政策规划。 日本政府一开始就是从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角度切入的。物流成本通常意义上包含仓储、运输、管理三部分。中国会计制度、统计方法等处于不完善状态,会计科目中也没有“物流”,现有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统计也仅限于明显可操作部分,如在仓库的使用上,企业或许只统计外租仓库的成本,而没有将自用仓库的成本计算入物流成本,“对此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平均价格量化”邬教授举例说,按照社会公共性仓库的使用计算,北京仓库租金平均每月每平方米10元,企业内部用仓库费用完全可以通过该社会平均价格计算出来,而且内部用仓库雇员几人,占用的资金利息有多少,等等这些成本都应计入物流成本,并且是可以量化的。 需要由政府引导企业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变革,在会计制度、统计方法上按国际通用规范标准进行。否则,现有的资料数据没有真正可参考的价值,或是不完备。
物流的发展形式 海尔、国美等都成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国内制造、分销行业的企业纷纷注资物流,与日本、美国企业高比例的物流外包相比,中国企业内部运作物流的情况很多。对此,邬教授认为是中国目前国情条件下必然产生的事物。企业的物流部分是否外包,要分析企业的发展史。在日本和美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成熟,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何处。而且,利润平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的加剧使日美的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物流”外包成为必然。 中国目前在这样一个高速增长时期,需要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多种领域进行投资。海尔、联想等企业分别在家电、IT行业之外加强投资,他们当然知晓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何处,但从战略角度而言,这种投资可以迅速为其赚取利润。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成熟,利润平均化趋势的增强,每个企业都会将主力运作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当他们觉得自己做物流是“包袱”的时候,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才真正有了机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物流供方服务不完善也是企业内做物流的另一原因。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有些企业何尝不想将“物流”这一涉及方方面面全国性资源的部分外包呢?问题是,国内有这样可以提供完善解决方案的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吗?现有企业多数是在运作“物流”链上的部分业务,需要在体制、功能上进行扩张,在网点覆盖上拓宽,“现阶段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需要做的是扩大规模”,邬跃教授认为,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没有将物流外包,一方面当然从战略角度考虑,目前可以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也是找不到满意的、可以提供这种服务的物流公司。虽然从全国整体来看,存在物流需求不足,但对一些发展较成熟的企业来说,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很高,但国内的供方却提供不了满意的服务。
需要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谈起物流人才,邬跃教授提起北京物流学院物流系在这方面的改革计划。他认为目前缺少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物流人才不但要懂物流,而且要懂综合管理,也就是说做物流的人不但要懂物流的运作,更要懂客户企业的运作管理。作为物流系的主任,邬跃教授提出现有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改革,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大学里将综合性知识面基础打好,再进入实践进行锻炼,最终培养出真正的物流人才。 “全球物流界当然也是中国物流界着重研究的课题是效率化和合理化”,采访结束时,邬跃教授提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现在国内通过快递公司给亲朋好友送鲜花、礼品的也多了起来,以前哪里有呢?”是的,国内物流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家都希望政府、商家、学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联合起来,共同在实处比如“定量分析”着手推进国内物流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