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像百胜、荷美尔这样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
即便如此,“中国已有的冷藏量仅能满足20%的实际需求。”李绍萍认为,能自建冷链运输系统的企业毕竟是极少数,冷链运输依然是国内大多数的食品企业的软肋。
“目前冷链物流行业面临一个不小的发展机遇。”她预计2017年,中国冷藏卡车容量将由目前的3万辆增加至36万辆;冷库容量由目前的700万立方米增加至1.4亿立方米。
事实上,嗅到商机的不仅仅是丹佛斯。
美国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世界速递(World Courier Management Inc),上个月起已将在华服务网络覆盖城市由十几个扩展到了36个,这项工作大约1年前就开始了。国内第二大物流企业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8月份全国范围内向社会推出“门到门”的冷链快递服务。中铁快运副总经理冯石琦甚至表示,“预期经过3-5年发展,冷链快递的年营业额将达到10亿元,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
而早在三年前,袁浩宗所在北京二商集团以及国内开始在冷链业务上进行大力投入。作为北京最大的综合食品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现有的11座冷库存储能力达到18万吨,掌握了目前北京70%到80%的社会冷库资源,其中95%都是出租给各个企业或经销商。目前已建立了冷链物流配送平台,冷链物流业已经成为二商集团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高昂成本制约客户拓展
尽管这些物流企业在冷链上的动作不小,但无法回避的一个尴尬是,国内食品企业在采用成本相对高昂的冷链运输方式上并不积极。
在北京这个一级城市,密布着各种食品零售点,拥有地利优势的二商在冷链业务上却并不占有先机。
袁浩宗表示,尽管二商有着近80%的冷链资源,但作为独立第三方进行冷链物流配送,目前仅占北京市场的3%到5%,如果在国外这个比例能达到70%到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