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多重历史利好机遇的广西,致力于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中国政府官员、业界人士和物流专家一致看好其光明前景。但是,广西的物流业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物流业比起来还有相当差距!业内人士认为,欲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既沿海又沿边,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中国通往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更是泛珠三角经济区联络东盟、辐射西部的桥梁和纽带。
但长期以来,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却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内忧——交通发展失衡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落户南宁、“一轴两翼”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与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的不断锲合,四川、贵州等西南省份大宗货物通过广西港口出口的要求更加迫切。比起上海、广东等出海口,通过广西3个港口出口,运输距离更近,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然而,由于铁路运力不足等因素,西南许多出口货物不得不“舍近求远”,远走沪粤港口。这一“瓶颈”直接影响广西沿海3个港口的吞吐量,无法形成畅通无阻的物流运转。
据有关权威专家介绍,目前,广西海、陆、空几种交通方式在总体上呈现不均衡发展。航空基本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能力远远不能达到现代空港的水平。随着东盟市场的扩大,航空运输的需求比例逐年上升,具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广西的铁路被称为“神经末梢”。目前,广西境内运营铁路为2292公里,覆盖密度每万平方公里仅有铁路86公里,小于湖南108公里的覆盖密度,也低于贵州137公里的覆盖密度。铁路覆盖密度小,铁路跟不上港口发展需要,直接导致对外港口与铁路、公路及场站之间衔接不畅,效率不高,货运力度不够,常常导致压港现象。
今年2月14日,随着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广西沿海港口各自为政的“诸侯割据”时代已经结束,但港口功能简单还有待突破。目前广西沿海港口功能较单一,仍以传统的装卸、储存、转运为主,缺少货检、分装、包装等增值服务,因此对临港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较弱,港口的运输组织、物流服务和综合运输枢纽作用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要求。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口岸配套不完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港口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