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调整和提升沿线经济
京沪高铁的建设,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
高铁连接的“京津冀”与“长三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两个重点发展区域。周民良认为,在这两大区域之间建设高速铁路“意义重大”。京沪线堪称国内最繁忙铁路干线,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以上,目前的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在这样的高物流密度区域内增设高速铁路运输通道,不仅有助于弥合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有助于建设多层次的轨道交通体系。
由于途经京、津、沪、冀、鲁、皖、苏三市四省,京沪高铁对沿线经济的促进将不言而喻。“长三角”的民营企业众多,资本优势明显,京沪高铁建设,有助于“长三角”相对丰富的企业家和资本北上,与京津冀相对丰富的资源、技术与土地相结合,促进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而随着客货分流与货运能力的增强,京津冀地区甚至晋、蒙相对丰富的能源可以更多地南下,满足长三角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缺口。
另外,由于京沪高铁项目建设及京津冀、长三角各自范围内城际铁路的建设,会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推动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区域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则从打破行政壁垒的角度解析了京沪高铁对沿线发展的影响。在他看来,虽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需要制度创新,但是京沪高铁会促使地方政府考虑如何完善地方发展政策,学会全球化与区域化思维,对完善区域管理、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分析沿线整体利好的同时,张可云也注意到了这一项目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于高速铁路会缩小时空距离,增进交流与合作,这会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城市分工更为合理。
与此同时,高速铁路的开通也可能对原有交通模式下的地方发展带来新的调整,比如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可能会获益更多更明显,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可能会面临人才、企业流失等问题。这需要沿线各城市早做准备,在充分把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取长补短,共同分享京沪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