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在运输中年损失额达千亿元;但冷链运输成本高昂,多数食品加工企业望而却步。
9月27日清晨,在北京二商集团下属的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的大院子里,工人正从冷库里搬运各种冷冻的水产品以及肉禽等,从南三环这个冷库点送往各家超市、批发市场或者商店。各种吨位的卡车、厢式货车,还有塞满了成箱产品的普通面包车,甚至敞开式的汽车,被一箱箱的产品码满,上边盖着厚厚的黑色旧棉被,以此来尽量保证运输路途中的温度。
“冷库和超市都是冻着的,中间运输时却化了冻,冻了化。”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副经理袁浩宗,指着楼下院子里正在进行的运输环节一针见血说,“这样的车运出去的食品,你买回家的饺子一煮就散,鱼下锅就碎。”
外资企业被迫自建冷链
“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北欧最大的冷链控制商丹佛斯中国策略发展总监李绍萍表示“目前国内大多数食品的分销渠道没有严格的冷链控制要求,超过60%的零售商在接收到物品时不进行温度测量。”
对此,百胜中国区食品安全官居乃琥深有感触,“目前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无法达到要求,因此我们在中国食品运输只能自己负责。”他举例说,蔬菜必须全程控制在摄氏0度、水产和肉制品在摄氏零下18度环境下运输,否则产品有可能在运输途中有品质隐患,但是国内物流商无法做到。
与百胜相同的是,美国的加工肉制品生产商荷美尔食品公司也希望能像在美国那样,将在中国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但10年前其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经过调研发现,国内在冷链运输上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荷美尔不得不自己承担起了这份工作。
“目前国内对易腐产品的全程冷链环境覆盖率仅有20%到30%。”国际制冷学会冷藏运输专业委员会副主席谢如鹤拿出了一份详实的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有实际运输要求的易腐食品达4亿吨到5亿吨,但是只有20%到30%的数量实现了冷链运输,每年因为冷链物流的缺失,损失额可达千亿元以上。
中外物流商瞄准“新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