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发展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未来第三方物流的价值值得期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良性互动为企业的增值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发掘第三方物流的价值潜力上CFO责无旁贷。
企业集中核心业务,将物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是国际商业的主流趋势。外包通常意味着资源的优化、更专业的运作服务与降低资金和货物的风险。但这个理论在国内物流水平普遍偏低的背景下,遭到了很大的挑战。
现实情况是,企业为控制成本往往在招标第三方物流的过程中提出低于自营成本的报价而导致“流标”;而由于物流设施动辄投资巨大又“接不到单”,第三方物流正急需资本提升服务和形成规模。于是,成本和资本成了第三方物流的两难。
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未来第三方物流的价值值得期待。但走出两难是需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在找到利益平衡点基础上的联袂出击。
大舞台 小瓶颈
根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对2004年的测算,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如剔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在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与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9个百分点的差距。而这又集中体现在铁路运力偏紧和沿海水路运力偏紧与港口疏运能力不足两个方面。
地域辽阔为中国物流业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在本刊采访的与物流相关的供需双方中一致达成了共识。正如中国货运航空公司财务经理朱学超所说,“如我们所见,TNT等一流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而新加坡、日本等地虽然经济发达,但很难诞生出一流的物流公司。”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物流行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经济的整体水平以及企业的发展程度的制约。朱学超表示:“如果企业对货运没有一定数量和频率的需求,物流的发展也失去了基础。因为物流是一个很大的投资,投资后要保证有收益,就需要保证频繁地使用。如在中国不发达地区,货物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物流的资源难以优化使用。即便有货物希望从这些地区输出,物流公司也不愿在那里设立网点。”
此外,物流企业在中国还会受到“需求抑制”的困扰。例如,据曾任中外运-UPS董事副总经理的郑博元介绍,经过一百年的发展,UPS拥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百年沉淀而成的优质企业文化。“但有的时候,这些优点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为现阶段国内许多企业对高端物流没有那么多的需求。例如,UPS信息系统完善,可客户企业却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和其对接,企业对货物的时效性也并没有很高的要求。”
|